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的汽车圈少了些自动驾驶的吹嘘,却刮起了一股制造机器人的浪潮。不论是刚准备造车的小米,还是来自广州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都在最近发布了自家的机器人。
无论从形态还是功能上来讲,这些机器人的用途各有不同,但它们出现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公司带上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帽子。毕竟,汽车发展的趋势是智能,车企们没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是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只懂制造的车企,终将沦为未来汽车的“代工厂”。
而在这条赛道上,科技巨头无疑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们没有制造的包袱,对于软硬件一体化的重视与投入都胜过传统车企。它们希望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可以变成人工智能落地的载体,进而主导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你“遛狗”来 我“骑马”
2020年10月,小米手机部、小爱同学、小米相机部、小米生态链和生态链公司追觅科技,共同成立了一个虚拟项目组,项目名称——铁蛋。
不到一年后的2021年8月10日,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年度演讲的最后,带来了“one more thing”,小米首款仿生四足机器人正式与大家见面。它的名字,正是前面提到的铁蛋(英文名:CyberDog)。
据小米官方说法,CyberDog仿生四足机器人搭载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全身共有11个高精度传感器和自研高性能伺服电机,用于感知图像、光线、距离、速度、声音等环境信息,从而可以让它听从指令、自动避障、完成各类高速运动和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甚至可以识别主人并自动跟随主人运动。同时,用户能够通过语音唤醒CyberDog,以实现控制超过72个品类、3000余款智能设备。
从时间节点来看,铁蛋从构想到发布耗时不到一年时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小米在研发速度和整合供应链能力上的实力。而跨界机器人身上的技术储备,包括人工智能、感知系统、交互系统、工程力学等,可以反哺现有产业,比如智能驾驶,这就给小米接下来的造车事业埋下了伏笔。
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铁蛋”亮相10天之后的8月20日特斯拉AI日上,Elon Musk同样带来了一款仿生机器人——Tesla Bot。
这个身高173cm、体重57kg,可以举起40g的重物,能以约8km/h速度移动的人形机器人,被特斯拉命名为Tesla Bot。Elon Musk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内部采用与特斯拉电动车同款的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摄像头作为视觉感知,并以FSD Computer作为计算核心,采用人工智能训练计算机Dojo进行训练的人形仿生机器人。
而这其中,名为Dojo的计算机芯片存在的目的只为做好一件事:使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可能。这个芯片的规格有多么疯狂?按照特斯拉Dojo项目负责人Ganesh Venkataramanan的意思就是,Dojo有望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紧接着9月6日,从制造智能汽车到飞行汽车的小鹏汽车,对于未来出行也做出了新规划。小鹏汽车生态企业鹏行智能发布了全球首款可骑乘智能机器马,内部代号为“小白龙”。
这个“似马非马”的智能机器马,也拥有很多智能汽车上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可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识别环境与对象,构建地图,规划路径,具备自主运动、目标跟随、自动避障等功能。还拥有强大的语音交互、人脸与声纹识别能力,可通过脸部屏幕表达情感,并拥有触觉感知。
人形机器人也好,马、狗这种仿生四足机器人也罢,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特斯拉、小鹏等车企或者像小米这样准备造车的科技企业涉足机器人领域,更多是希望将机器人的研发成果或概念思维引用至未来汽车身上。毕竟,汽车无人驾驶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无形表现形式。
当然了,按照Elon Musk本人的说法,吸引最好的AI人才加入特斯拉,似乎才是本次活动的唯一目标。
为什么车企一定要能造机器人?
提起仿生四足机器人,就不得不提到前两年频现各大网站的波士顿动力公司,这个研究了快30年机器人的企业,造出的机器狗Spot早已让世人惊叹。但受困于其高昂的售价以及其他原因,让Spot始终没有找到实质性商业化的应用场景。
于是在2020年初,现代汽车从日本软银手中收购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并公布了未来5年向包括个人飞行器(Personal Air Vehicle)、机器人、最后一英里移动出行(Last Mile Mobility)等领域投资总计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46亿元)的宏伟计划。
现代汽车集团的目标很明确,自动驾驶是目前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通过与波士顿动力的强强联合,现代汽车集团可以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融入自动驾驶和城市空中出行的研发中,从而形成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产业链。
从本质上来说,一台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的终极形态,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汽车形状的“机器人”。何小鹏在微博上也写过: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
长远来看,更大的市场,也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软、硬件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团队总人数年底将超1500人;蔚来汽车的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年底或将扩大至800人。在这场汽车巨头与科技巨头的争夺战中,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已经是焦点中的焦点。谁能在这场新产业变革中先人一步,也就能在未来的新一轮竞赛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本田ASIMO机器人
当然,除了现代汽车,传统车企巨头如福特、丰田、本田,之前也都推出过自己的仿生机器人。而主打移动智能出行的科技巨头华为、百度等,也纷纷加入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大潮中。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更多车企和科技企业加入到这场拥抱未来的竞赛中。
大师观察
特斯拉也好,小米、小鹏也罢,这些汽车界的“新势力”们,从诞生之际就给自己贴上了“智能”的标签。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一直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买到一台搭载汽车技术的机器人,这是一件很有吸引力、很酷的事情。但在此之前,还需要解决AI人工智能在面对汽车时存在的诸多难题,毕竟机器是没有感情的,至少目前是这样。诸多的移动出行公司暂时也只能先把这个愿景寄托在机器人身上,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为自己招揽更多的粉丝。所以,好戏还在后头。